大吃特吃後吃減脂產品能立即見效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食力文/ 林世航 

過年時節到了,大家大吃特吃之後,都想要回到年前的身材,除了節食以外,台灣人非常瘋保健食品,但你真的懂保健食品嗎?還是照著廠商精美的廣告、銷售員誘人的話術,還是親朋好友的真情推薦就買了下去了呢?

文章插圖

其實保健食品定義非常廣,只要是具有生理功效的食品都可以稱之為保健食品,消費者最常碰到的應屬於其中的機能性食品(functional food)和膳食補充品(dietary supplement)。前者為具有特定生理機能的一般食用型態食品,後者則為具有生理機能訴求但非傳統型態的膠囊或錠狀食品。以綠茶舉例, 如果是一般的綠茶,因為含有兒茶素,所以可以稱為機能性食品,而將綠茶進一步濃縮乾燥製成膠囊,就稱為膳食補充品。

但無論是哪一種,保健食品終究是食品,不能作為生活依賴品,廠商更不能使用醫療用詞,但是消費者一不小心就成為了冤大頭,落入廠商精美的行銷陷阱中。所有宣稱功效的保健食品中,最熱賣的產品莫過於與體重和肌膚保養相關,市面上一大堆標榜減重、減肥、降脂、瘦身的產品,像這樣的宣稱應該都有看過:

「一顆幫你燃脂瘦身!」
「免運動、免節食,飯後吃一顆膠囊,七天就見效」

但是你知道嗎,很多這樣的標榜都是違法的。

文章插圖

104年,台北市公佈食品藥物和化妝品的違規廣告查緝報告中,食品類共有1,084件,是排行第2名的違規項目,其中減重瘦身的就佔了26.9%,排名第二名,還高於改善肌膚(21.2%)。

保健食品的保健成份不是會有保健功效嗎?也常聽到喝綠茶可以幫助減肥,喝咖啡可以燃燒脂肪不是嗎,那為什麼不能直接標榜?因為食品終究是食品,且在日常生活中是屬於補充品,非必需品。

為了保障民眾的安全和荷包,政府在廣告宣稱上的限制是非常嚴格的,所以這些食品都不得宣稱療效,或使用醫療用詞,讓民眾不會輕易地被不肖廠商的誇大不實廣告詞矇騙。

文章插圖

以政府的健康食品認證制度來說,廠商若是要申請這項認證,必須去做許多實驗證實產品的功效、安全與安定性,這個制度能讓廠商負起證實有效與安全的責任,也可以進一步提升產品價值。

在健康食品認證項目中,與體重有關的是不易形成體脂肪,為什麼不直接用減肥或瘦身呢?因為這類用語牽扯到醫療,所以僅可以標示不易形成體脂肪。

所以要買相關產品,請認明小綠人認證的健康食品。目前不易形成體脂肪的認證產品有18種,茶飲佔了其中的 7項,是最大宗的產品項目,如:維他露公司的每朝健康綠茶、愛之味公司的雙健茶王與黑松公司的黑松茶花綠茶等等。

不過,這些具有健康食品認證的茶飲,即便在實驗上有效,但回到消費者的情況,喝下去後有沒有效果,需要取決於消費者攝取頻率和劑量。

文章插圖

筆者以兩支市售產品的實驗方法為例:

雙健茶王:認證保健素材為菊苣纖維,方法為給予成年人每天飲用2瓶590毫升的產品,進行12週試驗,而在第8週開始,體重、腰臀比與體脂肪率都顯著低於實驗前。

每朝健康綠茶:認證保健素材為兒茶素與菊苣纖維,方法為給予成年人每天飲用1瓶650毫升的產品,進行6週試驗,結果在第3週開始,體重和體脂肪率都顯著低於實驗前。

這數據並不是強調何者比較有效,是要提醒民眾要注意飲用頻率和劑量,如果只是偶爾喝喝,或者每次喝半瓶當然不會有效。

文章插圖

也許有人會想問,在進行實驗時,受試者每天喝都要達到一定時間後才會出現效果,那消費者今天吃完大餐再喝一瓶,隔天就會見效嗎?

其實產品的外包裝上,廠商都有標示建議的飲用方式,消費者要按照這建議的攝取量才可能會有效。再者,如果只是想要靠保健食品,不控制飲食或增加運動,是不可能達成減重目標的。

最後,我們消費者也要負起一些社會責任,拒絕購買來路不明的產品,抵制時常用誇大不實廣告誆騙妳的廠商,所以建議在選購保健產品之前,先到「衛生福利部審核通過之健康食品資料查詢」這個網站找尋適合的產品,鼓勵和支持這些願意負起產品責任的良心廠商。


更多食力的精彩內容:《【一張圖表讓你懂!】旅遊回國攜帶物品有限制,攜非處方藥每種最多12瓶!
素食者小心踩雷!8種可能不是全素的食物
「哇沙米」其實不是芥末!芥末、山葵、辣根 你分清楚了嗎?

延伸閱讀:
給我健康,其餘免談 你得了健康食品癡迷症嗎?
一年只吃馬鈴薯行不行? 澳洲男做給你看
不洗澡反而不會臭? 《大西洋月刊》編輯親身實驗

食力 logo

食力

食力創辦團隊是一群對媒體工作以及食品科學與知識推廣有熱情的人。 我們要重新建構民眾對食的信任,把過去被恐嚇、被誤解、被斷章取義的食品安全事件,用正確、知識與理性的角度,提供給閱聽大眾,讓「事實」能真正被看見。讓人們清楚食品產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讓食品業在媒體的監督下,使民眾免除對於食的擔心受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