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圖書館】在人人理應平等的社會,「你怕的是肥胖本身,還是他人對肥胖的歧視?」

——本文為地球圖輯隊 X 麥田出版 合作——

如果這個世界上,對於肥胖者沒有那麼多刻板印象,甚至是假「健康」之名的內化歧視,是不是人人都可以快樂擁抱自己的身體

曾以《不只是厭女》、厭女的資格》引發性別討論風潮,一躍女性主義新星的凱特曼恩,發現在過去十年裡,從種族到貧富到性取向,每一個類別中的隱性偏見都在減弱,除了一項例外:體型。

從校園開始,肥胖兒童便成為被霸凌與嘲笑的目標;在職場上,肥胖求職者較難獲得僱用;在醫療上,肥胖患者容易被假設「減重就會改善」,而延遲醫療或遭到誤診;在司法上,肥胖女性不會被性侵的隱形歧視,使得加害人被輕判。而這一切,都源自於整個社會戴著有色眼鏡凝視肥胖。肥胖不是醫療議題,是關乎正義的社會議題。

本文摘自凱特曼恩(Kate Manne)著作《懼胖社會:為何人人對肥胖感到恐慌?體重羞恥的文化如何形成,肥胖歧視如何與各種歧視交織並形成壓迫》,以下為本書摘要。

文章插圖

反肥胖的偏見

根除肥胖恐懼之所以重要,不只因為它帶來了極大傷害,也因為相關數據顯示,它正在持續加劇。二○一九年,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指出,他們自二○○七年開始調查了針對種族膚色性傾向年齡、殘障、肥胖的內隱偏見(implicit bias)變遷,結果發現在這六種偏見中,只有反肥胖的偏見惡化了。研究最後一次調查(二○一六年)時,絕大多數的人依然抱持著非常顯性的反肥胖偏見。

這個結果破除了一個普遍迷思,也就是若人們與社會邊緣族群的接觸增加,將能降低他們所承受的社會歧視與偏見。實際上,現在大多數的美國人某程度上都算是肥胖一族,有高達四分之三的人其BMI屬於「過重」(overweight)或「肥胖」(obese)──先不論BMI本身的問題有多大,這點我稍後再說明。無論如何,儘管我們胖子可謂隨處可見,我們被迫承受的肥胖恐懼卻絲毫未減。

名為肥胖恐懼的束身衣

若把肥胖恐懼概念化成一件束身衣,將有助於我們思考——它威脅、警告人們不要再變胖,對於體型超過一定尺寸的人,它會帶來不適感,甚至疼痛。

它約束我們的自由、行動,以及我們占據空間的能力,即便這個世界早已反覆告訴女性,要安分守己,要縮小自己,那是我們的職責。我們甚至經常說服自己,穿上這件壓迫逼人的束身衣,是為了自己好──即使這和既有的經驗證據完全背道而馳。

這件名為肥胖恐懼的束身衣,對我們,或可說是對所有人而言,都是有害的。

「胖並不可憐,單純就是身體外型罷了」

當然,日常語言大多數的概念,難免都會有點模糊、語焉不詳,而且會有一些介於灰色地帶,難以定義的個案。但總歸來說,我們基本上就是一群體型超過服飾產業定義的「正常尺寸」、很難找到夠大衣服穿的人(難度因人而異),有時候,我們甚至會難以把自己塞進社會預先規劃好的特定空間裡頭中。如果你從來沒碰過這些挑戰,那麼恕我直言──你可能並不胖,即便你個人在特定場合中「感覺很胖」或正在和你對自己的身體形象作戰。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本書中,胖不是一種感覺──而且我要再強調一次,胖不是一種羞辱,更不是一個問題,單純就是一些身體的外型罷了。而且,胖並不可憐,也不需要換成「比較肉」、「比較壯」、「比較有曲線」這種委婉的用語。

所以:我很胖。或許你也很胖。又或許,依照前述定義,你根本不胖。無論如何,我們都可以,也必須一起面對這個事實──共同困擾我們的,不是肥胖,而是肥胖恐懼。

是肥胖恐懼,還是恐懼被列為次等?

肥胖恐懼可以被如此定義:它是個社會體制中的特徵,會不公允地將肥胖身體低等於苗條身體的次級存在──而且不僅是我們的健康次等,就連道德、性、智識程度,全都比較次等。肥胖恐懼某程度上是個經誤導的意識形態,是我們的文化對肥胖者所抱持的一系列錯誤信念與不實理論──我們必然不健康,甚至注定會因為太胖而喪命;我們應該要為自己的肥胖負責,因為我們品德敗劣、意志不堅、紀律不彰;我們沒有吸引力,而且惹人生厭;我們無知,而且愚蠢。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肥胖恐懼的束身衣是創造壓力和不適感的根源。只要身體不適合某些嚴格標準,生活就會變得辛苦,而有些身體(包括我的)永遠都會張狂溢出,難以收束。跟束身衣一樣,肥胖恐懼也是個強大的社會標誌──它會告訴我們,哪些身體應該要被忽視、鄙視、虐待;它告訴我們,肥胖的身體不值得照顧,也不值得接受教育、就業和其他基本形式的自由和機會。

文章插圖

校園內的肥胖恐懼

束身衣很早就開始收緊了。大家都知道胖小孩在學校很容易被嘲笑;體重似乎是校園霸凌最常見的基礎。還記得某次,我們幾個同學圍成一圈坐在操場上吃午餐,有個小男生跑過來指著我們,漫然但果斷地一一點評:「瘦子」、「中等」、「胖子」。當我成為唯一的「胖子」女孩時,社會靜力(social static)在我耳邊嗡嗡作響。我的排名無疑最低,這不僅影響了我對自己的看法,也影響了同儕對我的看法。有人突然望向我便當盒裡頭的芒果,嫌惡地說:「芒果會讓妳變胖!」另一人則接話:「還會讓妳口臭!」

這種對待(以及任何其他形式的童年肥胖歧視)會讓體型壯碩的兒童出現憂鬱、焦慮、自卑和身體負面意象的風險提高。在一些極端案例中,甚至會提高出現自殺行為的風險。

肥胖歧視,從校園就開始了

胖小孩也容易遭受老師的歧視與偏見──沒錯,老師。教育工作者經常表露他們對體型壯碩學生所抱持的體重負面刻板印象,認為他們邏輯推演的能力、體能表現、社交能力都會比較差。我在十四歲時,曾有一名老師慈祥地拍拍我的肩膀,說我簡直像是間「紅磚屋」;我的胃感到一陣痙攣,彷彿看見了在他眼中那個笨重、呆板、愚蠢的自己。

教育工作者經常認為,體重正常的孩子能力比較好,肥胖的孩子學業成績比較差。雖然有些(混雜且不一致)的證據指出過重或肥胖學生在校的表現確實較差,但正如其他研究所示,或許這是因為身材被嘲笑的學生,在學校時多半會有些脫節,甚至可能根本不願去上課;另一項研究也顯示,若控制住取笑身材的變項,學業表現上的差異會消失。換言之,當教育工作者認為肥胖學生普遍表現較差,這不僅是在譴責被害人,而且這種看法完全奠基在「肥胖者不靈光」的錯誤、有害刻板印象之上。

文章插圖

胖小孩被當笨小孩

此外,即便學業表現相同,只要學生的體重增加,就會大幅影響人們對其的觀感。一項大型的貫時性研究就顯示,在五年級到八年級之間,儘管評分標準跟同學的考試成績都沒有改變,只要學生的BMI變高,老師就會認為學生的能力下滑;具體而言,當女孩變胖,老師就會認為她們的閱讀能力變差,而當男孩變胖,老師就會認為他們的數學能力下降──有趣的是,這個看法完全和主流的性別刻板印象兩相呼應。

有些研究顯示,教育型的肥胖恐懼偏見對女生來說尤其顯著。過重或肥胖的成年女性普遍表示自己曾有被學校老師體重歧視的經驗──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至少有過一次這類事件,二○%的受訪者則表示多於一次。

在為本書查找資料時,有一項研究讓我格外惱火:如果女兒體型比較胖,九○年代的父母比較不願意資助她去讀大學。我真心感謝我父母從來沒有因為我的體重變化,而覺得我變笨、變懶,或變得不值得接受良好教育;實際上,他們既欣賞我有學問,也欣賞我胃口好。

但很多女性可能沒有我這麼幸運。很多女性以為,擁有我們這種體型的自己根本不可能有所貢獻,因此她們未曾有機會發展自己的聲音與見解。就我來看,這不僅沉重,而且沉默──儘管顯少受人注意。

文章插圖

本文摘自凱特曼恩著作《懼胖社會:為何人人對肥胖感到恐慌?體重羞恥的文化如何形成,肥胖歧視如何與各種歧視交織並形成壓迫》,繁體中文版由麥田出版。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

博客來(透過這則連結購書,DQ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

誠品書店

金石堂

我也想看《懼胖社會》!

  • 活動期間:2024/08/12 起至 2024/08/16 晚上12點截止

  • 送出名額:2名(限寄送台澎金馬)

  • 活動方式:

  1. 滿額贊助DQ,成為DQ VIP(月定期贊助100元或年度贊助1200元)⁣:贊助網址由此去

  2. 贊助後,加入DQ全新LINE官方帳號✨DQ PLUS✨,就有機會獲得《懼胖社會》!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加入方法詳情👉https://g.yam.com/v6670

🌎什麼是地球圖書館?

地球圖書館」是由DQ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